(社会观察·数字健康专题)
当扑克遇上“疼痛体验”
专家指出,此类应用利用了斯金纳箱原理——通过随机惩罚与奖励刺激多巴胺分泌,形成病态循环。“这已超出娱乐范畴,属于行为操控。”北京大学数字行为研究中心研究员王烨表示。
灰色地带的“痛感经济”
记者调查发现,“打扑克又痛软件”的开发商通过“区块链支付”“电竞化包装”规避监管。其官网宣称“疼痛强度可调节”,但实际默认设置中,最高档电流强度接近人体耐受临界值。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青少年用户为追求刺激,主动调高强度并在社交平台“打卡炫耀”。
“就像赌博叠加自虐快感,平台甚至引导用户购买‘疼痛豁免卡’变现。” 反网络沉迷公益组织“灯塔计划”负责人李雯揭露。目前,该应用已被多个应用商店下架,但仍有用户通过私下链接传播。
监管与技术赛跑
针对此类新兴“感官操控”应用,我国《网络游戏管理办法》尚未明确疼痛反馈的合法性。中国社科院法学所专家刘健建议:“应将物理刺激纳入游戏评级体系,禁止以伤害机制诱导沉迷。”
与此同时,技术反制已在推进。腾讯安全团队近期升级了AI识别模型,可检测应用中隐藏的异常硬件控制代码。“用户若发现手机莫名发热或肌肉抽搐,需立刻卸载。”工程师张睿提醒。
从“防沉迷”到“促沉迷”,部分开发者正在挑战科技伦理底线。“打扑克又痛软件”现象背后,是数字经济中人性弱点的工具化。当“痛点营销”成为流量密码,我们不仅需要更敏锐的监管,更应反思:究竟是谁在定义“快乐”?
网友热议
@数码铁人:试过最低档,像被蚂蚁咬,但连输十局后手指真的麻了……
@心理师老陈(认证心理咨询师):这本质是间歇性强化陷阱,建议封禁!
@叛逆的卡卡:成年人就该有选择自由,怕痛别玩啊!
(本文部分信息源隐去以保护受访者隐私)
注:文中应用名为化名,实际功能描述基于多款类似产品案例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