——平台审核与多元表达的边界探讨
一、现象观察:从隐蔽到可见的转变
据第三方数据统计,2023年Q2季度,主流视频平台中标签含“男同”的内容播放量同比上涨37%,《某某剧集》《某某纪录片》等作品评分均超8.5分,弹幕互动量达到普通剧集的1.6倍。“这类视频不再局限于猎奇视角,而是聚焦真实的情感和生活状态。”某平台内容总监表示。
值得注意的是,用户自制内容更呈现多样性,从情侣日常到公益倡导,甚至科普艾滋病防治知识。有创作者坦言:“过去需用隐晦标签躲避审核,现在部分平台已允许适度展示。”
二、争议焦点:审核标准与内容风险
A平台:允许影视作品上线,但用户上传需通过“AI+人工”双重审核
B平台:下架亲吻镜头,但保留剧情向内容
C平台:完全禁止相关标签
法律专家指出,现行《网络视听节目内容审核通则》对同性题材无明确禁令,但要求“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”。“关键在于区分艺术表达与低俗边界。”中国传媒大学研究员王某强调。
三、社会意义:包容度进步的侧面印证
《中国性别平等发展报告》显示,18-35岁群体中,67%受访者支持同性题材公开传播,较2018年提升22个百分点。心理学家李某某分析:“男同视频的可见度提升,是社会减少偏见的一种体现。”
部分公益组织借此开展反歧视宣传。例如,某 NGO 联合创作者推出的《爱无不同》系列视频,两周内播放量破亿,弹幕中“尊重”“理解”成为高频词。
男同视频的“出圈”本质是技术赋权与社会思潮的双重作用。平台需建立更科学的分级制度,而非“一刀切”管理;公众也应理性看待,避免将其污名化。当内容创作与社会责任找到平衡点,互联网才能真正成为多元文化的镜子。
网友声音
@彩虹之下:“看到自己和男友的日常能出现在推荐页,第一次觉得被认可。”
@清风不语:“希望平台明确规则,不要今天能发明天就被封。”
@观棋:“任何内容都该遵守公序良俗,支持严格审核。”
(本文数据来源于公开报道及行业报告,人物均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