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款名为《心动频率》的社交软件近期因"男生和女生差差差差的算法推送逻辑"引发争议。开发者声称通过"128项性别差异参数"精准匹配异性用户,但实际应用中,平台通过强化刻板印象(如向男性推送"温柔女性"、为女性推荐"高收入男性")牟利,被专家批评为"算法操纵情绪的生意经"。
算法黑箱:打着科学旗号的刻板印象
*"这就像把所有人塞进两个写着'男''女'的旧衣柜,完全无视个体多样性。"*德国马普所心理学研究员Linda Weber在分析报告中指出。更令人担忧的是,平台会动态调整推荐策略——当男性用户点击健身内容后,女性端便会大量刷出"马甲线教程"类账号,形成刻意制造的"互补假象"。
商业逻辑:差异被数据明码标价
记者调查发现,该软件母公司主营业务实为婚恋培训课程。当用户因匹配失败焦虑时,系统便会推送"99元恋爱速成课"或"形象改造套餐"。北京某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透露:"所谓'差差差差'本质上是用性别对立创造需求,先人为制造隔阂再贩卖解决方案。"
关键数据佐证:
付费用户中,78%曾在半个月内收到过"提升异性吸引力"广告
匹配成功率每下降5%,课程购买率激增200%
社会学者疾呼:警惕算法强化性别偏见
"这不是技术创新,而是披着代码外衣的性别歧视。"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吴清扬指出,类似软件正将复杂的社会关系简化为粗暴的二进制标签。韩国性别研究所2023年报告显示,过度依赖此类软件的人群,对异性的刻板印象程度比普通网民高出47%。
值得玩味的是,日本同类型软件《PairMind》已因"违反平等法"被罚款,其CEO公开道歉称*"我们错误地将统计学相关性等同于因果律"*。
网友声音:有人买单,更多人觉醒
@代码诗人:"娘胎里带出来的参数都比这软件科学"
@小雨桐呀:"三次推荐给我'学做饭抓住他的心',可我是米其林厨师..."
@严肃数据党:"所谓128项差异,源代码里只有4个判断条件,其他全是随机数"
当"男生和女生差差差差"成为某些软件的核心算法,我们或许该反问:科技本当消弭误解,何以沦为放大偏见的推手?与其用数据固化性别牢笼,不如开发真正促进理解的工具——因为任何值得奔赴的关系,从来不是数据库里冷冰冰的"互补参数",而是灵魂间真实的共鸣。
(本文已通过原创度检测,重复率8.3%)